本欄律法觀點 提供分享
| 日期 | 2025-11-07 |
|---|---|
| 標題 | 藉助AI法律諮詢究竟是協助解決法律問題還是製造盲區跟法律困境? |
| 內文 | 近來AI風潮蓬勃發展影響您我生活,法律亦不例外,民眾時興以AI工具搜尋或者對話等盼能釐清遇到之困境,然目前AI應用仍處於開發階段,諸多功能目前仍然受限,搜尋生活資訊或不涉及重要事項者,固然可以,因為對錯與否對於自身影響有限,然若是涉及或攸關生命、自由、財產或其他重要權益事項,要反問自己還會仰賴AI嗎?以常見醫療領域場景為例,現行醫療固然導入AI協助醫生作醫療專業協作、判斷等應用,然則民眾不可免的還是需要到醫療院所去實體就診跟聽取醫療院所報告甚而為醫療行為,民眾當不會只是相信或者藉助AI而捨棄實體到醫療院所就診之情形,而AI也不會也不需要負擔任何責任,即便受限於資訊有限甚而詢問下錯指令或者處於摸索探問等,很容易出現盲點或者盲區,而醫療院所雖有藉助AI協作功能,然最終仍有專業醫師依照其專業智識經驗為判斷甚而藉由實體診察而找出病灶,民眾斷不可能以為AI能替代一切而延誤面對病徵或診療之機會,以此來對照法律問題或者法律案件糾紛亦然,攸關自身權益甚而造成生活困擾,若無法及時處理好似沒有及時治療或者對症下藥,往往導致情況惡化而錯失良機,自不可不慎!
相信民眾也是深知此道理,然而遇到法律問題或糾紛,如同俗諺常說不要病急亂投醫一般,法律問題或糾紛也是如此,民眾因受限於知識或者情節,心態上或者逃避、害怕難以向別人啟齒,藉助AI搜尋或協助之可能性便會提高,然目前AI尚屬於初階發展階段,AI模型或者資料庫等尚待建立跟開發應用,而資料會因為各模型不同及詢問指令互動之不同而有異,有些會搜尋網站內容,並略作歸納整理,然則資料混用或來源不明或者混雜本即常見,對於本來就對法律陌生之民眾,更是真假難辨,常見應用於生活領域尚可,然仍需藉助判讀思考,應反問自己有無能力辨別AI所回覆給予建議之內容?AI能否協助或取代真人或者專業領域之判讀?於法律領域常見的一般交通事故處理,AI或可以生成或者給予一般建議,然正確與否或者處理先後順序等,恐怕不是目前的AI可以建議的,至少目前無法像專業人士般有處理經驗跟正確思考判斷,此時仍有需要藉助專業人士協助釐清判斷或者給予解方。
然則,亦常見場景應用到交通事故但是有肇事逃逸、公共危險等,要如何處理?以前民眾會爬文搜尋網站資訊,但網站資訊正確與否有時只是發文者自身個案經驗,是否能應用於自身面臨之個案或者能否作通案處理,實有疑問,就像有時民眾為何喜歡找老師傅或者有經驗的人處理遇到的麻煩事或問題,因為能有效率或正確的解決問題,就算不能解決也能給予其他合適建議尋找替代方案,法律事務也是如此,民眾會因為不同法律糾紛尋找不同專業領域之律師,不會覺得律師是通才每種案件都能處理,更何況專業領域亦有處理層次之別,找對人能事半功倍,而這可不會是目前AI可以替代的,上文提到知肇事逃逸就涉及交通違規層面、刑法及可能有民事賠償甚而保險理賠之問題,要怎麼處理於有經驗之律師能正確指引民眾應對,但若只是AI協助可能受限於詢問者提問之方式及指令,AI可能會各自分析或者處理順序及處理與否,無法給予正確建議判讀,導致盲區甚而製造新的法律問題都有可能,AI場景應用雖然已經悄然地改變你我生活樣貌,然而,至少目前並無所謂AI律師或者AI醫生,AI目前無法代替或取代或幫您開庭、處理法律糾紛、談判或化解紛爭,甚至無法出面幫您處理問題,更何況資料來源及正確性在目前階段有相當侷限,往往存有盲區,應該反問自己要將自身權益去詢問一個不會為您負責甚而目前無法專業判讀之虛擬工具上?還是應該務實地面對遇到的糾紛應該如何問對人或找對人即時處理化解,相信您自有判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