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律師案例文書送達與上訴權

本欄將針對實務常見之重要爭議 與您分享

標題文書送達與上訴權
日期2014-09-21類別刑事類
內文
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882號刑事判決要旨
訴訟權乃憲法保障之人民基本權,而當事人之上訴權為訴訟權之核心,除法律明文規定外,不得任意剝奪。又刑事訴訟程序,與基於罪刑法定原則而禁止類推適用之實體法不同,在法無明文規定而存有法律漏洞之情形,若與現行明文規定之規範目的具備類似性時,自得類推解釋,而類推適用之結果符合憲法規範時,尤應如此。依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二條,刑事送達文書,除刑事訴訟法有特別規定外,準用民事訴訟法之規定;而送達於應受送達人之住、居所、事務所或營業所,不獲會晤應受送達人者,得將文書付與有辨別事理能力之同居人或受僱人,以為補充送達,如同居人或受僱人為他造當事人者,不適用前項之規定,此為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七條第一、二項所明定。稽之該條第二項之立法意旨,無非以同居人或受僱人既為他造當事人,即與應受送達之本人利害關係衝突,如得由其代為收受送達之文書,恐有隱匿、毀棄或不告知之情形,有使該應受送達之本人喪失上訴等合法權益之虞,故設此特別規定。然於刑事訴訟程序,被告之同居人或受僱人為告訴人或被害人時,固非被告之「他造當事人」,但其立場與被告具有潛在之利害衝突,無異於民事訴訟之他造當事人,如以其有代為收受送達文書之權限,顯與立法意旨有違,有侵害被告上訴權之虞,影響被告訴訟權之基本權益甚鉅,因此本於相同法理,此際亦應有上開規定之適用。至於告訴人、被害人為未成年人,而其法定代理人為被告配偶之情形,自應本於相同規範目的,為同一之解釋。又送達合法之效果,核屬程序事項,是否具有利害衝突之判斷,應以相關人之法律地位為形式觀察,至實質之利害關係如何,則非所問,否則無異將送達合法與否之判斷繫乎當事人之主觀意見,將危及程序之安定。查本件被害人為未成年人,而其法定代理人為上訴人之配偶(即上訴人為被害人之繼父),有上訴人全戶戶籍資料在卷可稽(附於偵查彌封卷),而第一審法院於一○二年八月二十日將刑事判決書送達上訴人之住所時,因不獲會晤上訴人,由其配偶代為收受,然其配偶既同時為被害人之法定代理人,就形式上觀察,上訴人與其配偶於本案即有潛在利害衝突,揆諸前揭說明,此次送達自難認係合法。原判決未察,逕以上揭送達日認定本件第二審上訴之起算期日,遽認上訴人上訴已逾期而予駁回,即有未合。上訴意旨執以指摘原判決不當,非無理由,應認原判決有撤銷發回更審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