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律師案例於檢察官前之陳述原則上有證據能力;指認之評價

本欄將針對實務常見之重要爭議 與您分享

標題於檢察官前之陳述原則上有證據能力;指認之評價
日期2013-02-15類別刑事類
內文
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2615號刑事判決要旨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九條之一第二項規定:「被告以外之人於偵查中向檢察官
所為之陳述,除顯有不可信之情況者外,得為證據。」已揭示被告以外之人於偵
查中向檢察官所為之陳述,原則上為有證據能力,僅於顯有不可信之情況,始例
外否定其得為證據。所謂不可信之情況,法院應審酌被告以外之人於陳述時之外
在環境及情況,例如:陳述時之心理狀況、有無受到外力干擾等,以為判斷之依
據,故係決定陳述有無證據能力,而非決定陳述內容之證明力。現行刑事訴訟法
關於行通常審判程序之案件,為保障被告之反對詰問權,復對證人採交互詰問制
度,其未經詰問者,僅屬未經合法調查之證據,並非無證據能力,而禁止證據之
使用。此項詰問權之欠缺,非不得於審判中由被告行使以資補正,而完足為經合
法調查之證據。
刑事訴訟實務上對人之指認,乃由被害人或目擊證人指出實行犯罪行為之人,
其正確性固常受指認人本身之觀察力、記憶力及真誠程度等因素而受影響,但如
被告或犯罪嫌疑人係為公眾週知之知名人士,為與指認人熟識之人、現行犯、準現行犯,或具顯著特徵、曾與指認人近距離接觸,而指認人對其並
無誤認之虞者,自難僅以其非係經「真人列隊指認方式」而認有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