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律師案例因遲延給付而解除契約所得請求之損害賠償及違約金酌減相關認定

本欄將針對實務常見之重要爭議 與您分享

標題因遲延給付而解除契約所得請求之損害賠償及違約金酌減相關認定
日期2025-08-22類別民事類
內文
最高法院114年度台上字第800號民事判決要旨
按民法第260條規定解除權之行使,不妨礙損害賠償之請求,並非積極的認有新賠償請求權發生,而是規定因其他已發生之賠償請求權,不因解除權之行使而受妨礙,故當事人之一方因他方遲延給付而解除契約,固不得請求契約消滅後所生之損害,惟仍得依民法第260條規定請求他方賠償因遲延給付所生之損害。查被上訴人應於112年5月25日給付系爭尾款而遲延給付,經上訴人催告後於同年7月31日合法解除系爭契約,為原審認定之事實。果爾,上訴人主張其得請求被上訴人賠償該尾款自112年5月25日起至同年7月31日止(即系爭期間)因給付遲延所生法定遲延利息34萬2,637元等語,是否毫無足取,非無詳加研求之餘地。原審就此未詳予研求審認,徒以上訴人合法解除系爭契約,遽認其不得請求被上訴人賠償上開損害,已有可議。次按約定之違約金額過高者,法院得依職權減至相當之數額,為民法第252條所明定。契約當事人約定之違約金是否過高,應依一般客觀之事實、社會經濟狀況、當事人實際上所受損害及債務人如能如期履行債務時,債權人可享受之一切利益為衡量標準。違約金屬懲罰性違約金者,並應參酌債務人違約之情狀以為判斷。原審認定系爭契約第7條第2項前、後段約定之A、B違約金為懲罰性違約金,惟僅衡酌上訴人未辦理系爭土地所有權移轉登記、所受損害有限、被上訴人亦未實際開發使用及上訴人已無履約意願等因素,並未具體說明上訴人所受損害,及倘被上訴人能如期履約,上訴人可享受之利益為何,即認A、B違約金應各酌減為70萬元、200萬元,亦嫌疏略。再按買賣契約約定如有可歸責於買受人之債務不履行,出賣人得沒收買受人已繳價金充為違約金者,買受人所為之給付,除為履行價金給付義務外,並有備供將來違約時,充為違約金之目的。嗣買受人發生違約情事,經出賣人依違約金約款沒收其已給付價金充為違約金時,該價金即變更性質為違約金,且不因法院依法予以酌減,致出賣人應返還之餘額部分回復為價金性質。此時,因出賣人取得或保有該部分給付之法律上原因不復存在,應屬不當得利(本院110年度台上大字第1353號民事大法庭裁定參照),自無民法第259條第2款之適用。原審見未及此,以被上訴人反訴請求上訴人返還遭沒收系爭價款中1,043萬4,071元,得加計自其受領時起之法定遲延利息,並有可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