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律師案例日治時期台帳土地所有權屬之認定

本欄將針對實務常見之重要爭議 與您分享

標題日治時期台帳土地所有權屬之認定
日期2025-08-26類別民事類
內文
最高法院114年度台上字第682號民事判決要旨
㈠按取捨證據、認定事實固屬事實審法院之職權,惟法院為判決時,應斟酌全辯論意旨及調查證據之結果,以判斷事實之真偽,且須合於論理、經驗及證據法則,否則其事實之認定,即屬違背法令。
㈡查清治時期之臺灣地區,墾戶(墾主、墾首)載明欲開墾之土地範圍,向官府辦理報墾手續(申請開荒),官府於受理並派人會同實地勘查無誤,且公告數月無人異議後,始發給墾照(開墾許可)。墾戶申請開墾之土地面積通常很大,故將之劃分成多份,再招徠佃戶開墾。倘能於規定期間開墾成田園,向官府通報面積、等則,經核定賦稅數額,完成報陞程序,成為田園所有人,即為該墾地之業戶,為原審認定之事實。惟依系爭墾照記載:「案據○○六社總理生員黃0德呈稱德承前先父黃0肥有向『○○化番草地主』....約有二拾里山邊至潭約有二里,東至大山為界,西至水尾松柏崙腳界,南至輪龍嶺界,北至潭邊嶺頂界,東至西連潭約有七里,南至北約有捌里,潭邊周圍約有二拾里,德先父招佃開墾成田者,約有拾捌甲,逐年應納租谷柒拾餘石,餘者化番現耕約有弍拾餘甲該無配配納,惟有漢氏現耕人。有配納逐年應完『化番草地主』弍拾肆石四兩俱各山園栽種茶樹已有拾之二....,秉請恩准給照執憑」,依其文義,提供被上訴人先祖黃0肥招佃開墾之18甲土地者,似為「○○化番草地主」,果爾,該墾照所載逐年應納租谷70餘石,能否認係官府所核定之賦稅數額並上繳官府,即非無疑。原審逕憑系爭墾照記載,進而為上訴人不利之判斷,與證據法則已有未合。  
㈢依系爭臺帳資料記載,被上訴人先祖黃0振為○○堡○○庄3-1、34-3、40-1、4-1、4-2等5筆番地之業主,享有該等土地所有權之事實,為原審所認定。然依系爭臺帳資料顯示,○○庄尚有其他地番番地,且記載之業主並非黃0振。準此,黃0振在日治時期似未取得○○庄全部番地之所有權。復依中研院社科中心113年6月6日函文記載:明治37年○○庄約略位於今日○○縣○○鄉範圍內,涵蓋○○鄉轄下○○村、○○村、○○村及○○村部分區域等語,另○○地政事務所113年6月25日函文記載:以中研院社科中心明治37年堡圖為基礎所繪之南投廳○○堡○○庄位置,依據套繪至地段段籍圖,○○庄所涉範圍包括現今地籍上之水社段、阿里眉段、溪源段、乾溪段、中明段、有水段、貓囒段、北旦段、武登段、圓山段、明潭段、頂社段、頭社段、田頭社段、日月段、潭南段、青龍段、民和段、拔社埔段、葫蘆崙段等地段。似見日治時期南投廳○○堡○○庄之範圍,顯大於系爭土地所在之○○縣○○鄉○○段範圍。倘黃玉振為上開5筆番地業主,該5筆番地究係位於日治日期○○庄之何地段?與系爭土地是否重疊?尚非無疑。況被上訴人曾抗辯:系爭土地於日治時期屬於○○庄395之7番地等語,並提出昭和6年○○庄○○段地籍圖、日月潭土地開發沿革暨日據時期○○庄395-7番地產權移轉紀錄為證。究實情如何,攸關黃0振在日治時期是否為系爭土地之業主而取得所有權,自應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