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律師案例祭祀公業不動產繼承、借名登記終止權行使等相關審認及舉證責任

本欄將針對實務常見之重要爭議 與您分享

標題祭祀公業不動產繼承、借名登記終止權行使等相關審認及舉證責任
日期2025-10-25類別家事類
內文
最高法院114台上字第1617號民事判決要旨
 ㈠按關於民事訴訟舉證責任之分配,受訴法院於具體個案決定是否適用民事訴訟法第277條但書所定之公平原則,轉換舉證責任或降低證明度時,應視各該訴訟事件類型之特性及待證事實之性質,審酌兩造舉證之難易、距離證據之遠近、經驗法則所具蓋然性之高低等因素,並依誠信原則,定其舉證責任誰屬或斟酌是否降低證明度。尤以年代已久且人事皆非之遠年舊事,每難查考,舉證甚為困難。苟當事人之一造所提出之相關證據,本於經驗法則及降低後之證明度,可推知與事實相符者,應認其已盡舉證之責。原審以系爭鬮書設立之公業,年代久遠,人物全非,難以查考及舉證不易,審酌系爭鬮書簽訂時期、所涉內容、當時法制、土地處分、稅費負擔及利益分配等兩造各自提出之證據資料,綜合全辯論意旨,本於降低後之證明度,所為系爭24筆土地乃借名登記如附表1「登記名義人及權利範圍」欄所示之論斷,俱已詳述心證之所由得及上訴人抗辯不可採之理由,經核於法洵屬有據。上訴人指摘原判決關此部分不備理由、理由矛盾,且未適度闡明或公開心證,即免除被上訴人之舉證責任,致生突襲性裁判之結果云云,容有誤會。
 ㈡次按我國古來家產制度發達,分財採取均分制度,家產分配於諸子(孫)後,為維持祖先祭祀不絕,有於分財之際,特別設立獨立財產,以其收益專供祭祀之用。基此需求而設立之財產,即臺灣之「祭祀公業」。日據初期並有判決認定公業具有類似財團之性質,在臺灣雖無法人之規定,但慣例上,業經認為得以公業名,享有權利。惟自11年(大正11年)頒行之敕令第407號第15條規定:「本令施行之際,現存之祭祀公業,依習慣存續。但得準用民法第19條規定視為法人」,同時明令日本法律自12年(大正12年)1月1日起施行於臺灣後,已設立及存在之祭祀公業,雖因上開規定得以舊習慣法為依據,而承認其為習慣法上之法人,然習慣上以祭祀祖先為目的之狹義祭祀公業,已不得新設。至於辦事公業、育才公業、祖公會等,則成為會腳或派下之共業而分別共有,此類公業無形中已被廢止(93年7月版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735至736頁、746至748頁參照)。系爭鬮書係由5大房於22年(昭和8年)11月18日共同書立,斯時臺灣已不得新設祭祀公業,其他公業應屬派下之共業而分別共有,且兩造就「吳0記家振興會」未設祭祀公業乙節,亦無爭執。則原審認定自家產中抽出作為「吳0記家振興會」公業之系爭19筆土地,及嗣後演變之系爭24筆土地,乃各繼承人得按其持分處分之分別共有財產,於法要無不合。
 ㈢復按契約當事人之一方有數人者,當事人依法律規定終止契約時,其終止權之行使,應準用解除權規定,由其全體或向其全體為之,民法第258條第1項、第2項、第263條固有明文。惟此項規定旨在避免當事人間之法律關係趨於複雜,既非基於公益上理由,當事人當可依特約排除其適用。若數當事人與他方當事人間之權利義務,均可明確區分,應認當事人間有默示之意思表示,以特約排除終止權行使不可分原則之適用。查原審依系爭鬮書記載內容,合法認定0周及0祥就系爭19筆土地各有應有部分1/2,實質上為0炎、0烟、吳0添、吳0脈下各繼承人分別共有,0周脈下0炎等3房各有應有部分1/6,0炎脈下有吳0炭等3房,應有部分各1/18,被上訴人則繼承吳0炭之應有部分1/18。顯見系爭19筆土地借名登記契約之當事人雖有數人,但各當事人間按其應有部分均有明確之權利範圍,並無牽連混雜之情。依上說明,被上訴人就其等自吳0炭繼承取得之應有部分,可自行向出名人為終止借名登記契約之意思表示,而排除前揭規定之適用。原判決未論述及此,理由雖有未盡,然不影響判決結果,依民事訴訟法第477條之1規定,本院不得據此廢棄原判決。
 ㈣上訴論旨,猶就原審取捨證據、認定事實、解釋契約、適用法律之職權行使,及說明兩造其餘攻防及舉證,於判決結果無礙,不逐一論列等情,指摘原判決不當,聲明廢棄,不能認為有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