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將針對實務常見之重要爭議 與您分享
| 標題 | 究為損益相抵抑或抵銷抗辯 於個案是否有不當得利應予究明 | ||
|---|---|---|---|
| 日期 | 2025-11-28 | 類別 | 民事類 |
| 內文 | 最高法院113年度台上字第2003號民事判決要旨
按基於同一原因事實受有損害並受有利益者,其請求之賠償金額,應扣除所受之利益,民法第216條之1定有明文,此即損益相抵原則。損益相抵並非使加害人對被害人取得一對待給付請求權,是此之所謂相抵,非指以意思表示所為之抵銷,而係將被害人基於同一侵害原因事實所受之利益自所受損害額中予以扣除,以其餘額為請求之賠償額,屬損害計算問題,據以定其賠償範圍。反觀抵銷,則須當事人雙方互負債務(即互有對立之債權),且其給付種類相同,並均屆清償期,而以其債務與他方之債務互為抵銷,使彼此所負債務於相同數額內同歸於消滅,此觀民法第334條第1項前段規定自明,足見損益相抵與抵銷二者迥然有別。次按審判長應向當事人發問或曉諭,令其為事實上及法律上陳述、聲明證據或為其他必要之聲明及陳述;其所聲明或陳述有不明瞭或不完足者,應令其敘明或補充之,民事訴訟法第199條第2項亦有明文。此為審判長因定訴訟關係之闡明權,同時為其義務,倘違背闡明之義務,其訴訟程序即有重大瑕疵,基此所為之判決,自屬違背法令。查上訴人在原審更審中於113年5月8日具狀陳稱:倘伊應給付相當租金之不當得利,伊於85至101年間繳納系爭地價稅受有損害,爰主張損益相抵而予以抵銷等語,並提出歷年繳納之地價稅明細表為證;嗣於同年5月15日言詞辯論時又陳稱:「系爭土地每年我們皆有繳納地價稅,共計金額2,513萬5,106元,若被上訴人請求有理由,我們主張於此範圍內為抵銷」等語。則上訴人上開抗辯之真意,究係主張損益相抵或抵銷之抗辯?抑或併為損益相抵及抵銷之抗辯?似欠明瞭。乃原審竟未行使闡明權,曉諭其為必要之陳述或加以敘明、補充,以明其真意所在,遽以本件係請求返還不當得利,並無損益相抵原則之適用,而為不利上訴人之論斷,不無可議。倘上訴人真意係認其所受繳納系爭地價稅之損害,得與被上訴人之請求抵銷,則上訴人對被上訴人究有何債權存在可資主張抵銷及得抵銷之金額為何,攸關被上訴人得否請求上訴人返還本件不當得利及其數額為若干之判斷,亦有釐清究明之必要。原審未加以調查審認,使兩造為適當完全之辯論,即為不利上訴人之判決,尚嫌速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