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律師案例被害人陳述;性侵害案件之被害人;測謊作為偵查輔助資料

本欄將針對實務常見之重要爭議 與您分享

標題被害人陳述;性侵害案件之被害人;測謊作為偵查輔助資料
日期2013-04-20類別刑事類
內文
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5510號刑事判決要旨
被害人係被告以外之人,就被害經過所為之陳述,本質上固屬證人,然其目的在於使被告受刑事訴追處罰,與被告處於絕對相反之立場,所為陳述不免未盡實在或有所偏頗,其證明力顯較與被告無利害關係之一般證人之陳述為薄弱,為免過於偏重被害人之指證,有害於真實發現及被告人權保障,基於刑事訴訟法推定被告無罪及嚴格證明法則,被害人陳述與被告自白之證明力類同,均應有所限制。亦即被害人之陳述不得作為有罪判決之唯一證據,須其陳述並無瑕疵,且就其他方面調查,有補強證據證明確與事實相符,始得採為被告論罪科刑之基礎。所謂無瑕疵,係指被害人所為不利於被告之陳述,與社會上之一般生活經驗或卷附其他客觀事證,並無矛盾而言。又所稱補強證據,固不以證明犯罪構成要件之全部事實為必要,但以與被害人指述具有相當之關聯性為前提,並與被害人之指證相互印證,綜合判斷,已達於使一般之人均不致有所懷疑,而得確信其為真實之程度而言。
性侵害犯罪被害人事後常有揮之不去的生理和心理創傷,依文獻記載,被性
侵後開始出現的精神心理反應,包括反覆回想被強暴事件、易怒、驚慌失眠
等現象,短時間內可稱為「急性壓力反應」,持續一段時間後則會演變為「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亦即指在經過一種嚴重創傷事件後,出現嚴重、持續
或有時延遲發生的壓力疾患,並且持續超過一個月以上之謂。其診斷除必須
符合上述嚴重創傷事件與時間外,尚須符合「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診斷準則」
所定標準B項至少有一個、C項至少有三個、D項至少有二個以上。性侵害
被害人除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外,亦常見與其共病或單獨存在的精神疾病包括
憂鬱症、恐慌症、失眠等疾病,因此,精神科醫師在處理此類病患時也應注
意其背後之創傷事件。而經由社工人員初步評估篩選,認為疑有創傷後壓力
症候群或急性心理壓力反應之被害人,經轉介至精神醫療機構做心理評估,
其內容包括精神和心理層面,所進行之方式包括深度會談(個別和家庭)、
行為觀察和心理衡鑑,並依評估之結果,給予藥物治療(精神方面之症狀)
,或給予心理治療或諮商(心理方面的創傷),抑或兩方面之治療同時進行
。從而精神科醫師針對被害人於治療過程中所產生之與待證事實相關之反應
或身心狀況所提出之意見,與鑑定證人無殊,具有不可代替性,為與被害人
陳述不具同一性之獨立法定證據方法,自得供為判斷檢視被害人陳述憑信性
之補強證據。
測謊之鑑驗,係對受測人就與待證事實相關事項之詢答,由受過測謊專業訓練 人員依科學儀器觀察及記錄其回答時之神經、呼吸、心跳、脈膊等狀況,判斷 其有無情緒波動情形,而據以推測其有無說謊反應。惟測謊鑑驗結果往往因受 測人之生理(例如罹患失眠、氣喘、心臟及心血管疾病等)、心理因素(例如 憤怒、憂鬱、緊張或悲傷等)而受影響。且人之思想、行為無法以科學儀器精 確量化,則測謊自不能如物理、化學或醫學試驗般獲得絕對正確之結果,故目 前國內外學理與實務界對於測謊報告之證據能力仍存有重大爭議。從而,測謊 結果在偵查階段雖可作為被告涉嫌犯罪之輔助資料。但就審判上而言,仍應在 有其他客觀上可資信賴之積極或消極證據存在之情形下,始能作為輔助或補強 心證之用。尤其在告訴人與被告雙方各執一詞而難以判斷真偽之情形下,尚不 宜僅憑對其中一方實施測謊之結果,作為論斷何者所述為可信之絕對或關鍵憑 據。